3D打印主动脉瓣 医生巧手装“心门”——市一院新院区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TAVR手术
人体的心脏是一个精细又复杂的系统,其中的主动脉瓣就像门一样一开一关,心脏里的血液通过这扇门流向全身,支持全身器官的正常运作。你能想象出3D打印出来的主动脉瓣是什么样吗?3月18日,市一院新院区心血管病中心团队在张铁须、谢鹏飞的带领下,率先在我市开展3D打印模型指导下的TAVR(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),为患者李老伯打通心脏通道,让身心重新恢复活力。
七旬老人查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
今年75岁的李老伯家住汝州,近日突然感到胸闷、气喘症状,伴夜间不能平卧,活动后加重。在当地医院经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,遂转入市一院新院区心血管内科五病区。入院后再次经心脏彩超显示李老伯的主动脉瓣存在钙化,伴严重狭窄和严重关闭不全。
市一院新院区心血管病中心负责人张铁须说:“主动脉瓣就像门一样一开一关,心脏里的血液通过这扇门流向全身,支持全身器官的正常运作。”他形象地将主动脉瓣比喻为“心门”,主动脉狭窄就意味着“心门”只能开一条缝,导致心脏里的血液流出受阻,全身获得的动脉血越来越少,而此时心肌需要把血液拼命挤出去,时间长了会导致心肌劳损、心脏衰竭,引发猝死。
3D打印1:1复制主动脉瓣
针对李老伯的主动脉瓣情况,张铁须和心血管病中心五病区主任谢鹏飞、心外科主任赵东敏等组成的专家组通过超声检查发现,李老伯的平均跨瓣压差超过76mmHg,而且他患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,肺通气及弥散功能重度减低,还合并有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,已经出现了心脏扩大、严重心衰。经过综合评估,专家组认为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。由于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创伤较大,恢复时间长,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,决定实施微创的TAVR手术,此类手术创伤小,无需体外循环及输血,术后恢复较快。
TAVR手术也叫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。这是心脏介入手术领域皇冠上的明珠。由于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大,难度较高,需要手术团队精准协作,TAVR手术已经成高龄、高危、外科手术禁忌患者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。为了能够充分评估手术风险,精准选择手术策略,专家组决定在主动脉瓣CT增强造影的基础上,采集李老伯的主动脉瓣的相关数据,按照1:1的比例,3D打印复制出李老伯的主动脉瓣及其周围主动脉、冠状动脉、左心室流出道等相关结构。
提到3D打印的作用时,张铁须说:“平时我们做这类导管手术,看到的画面都是二维的平面的,而这次把患者的3D主动脉瓣及相连部位的模型打印出来,我们就能清晰地知道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,可以预判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,优化手术流程,提前做好各种应对预案,让手术更精准,最大可能地避免手术中的风险。”
团队密切配合顺利装“心门”
3月18日,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,在心脏内外科团队、麻醉科、医学影像科、超声科、介入科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,开始了这场高难度的TAVR手术。导管经股动脉入路,医生成功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,完成人工瓣膜置入。术中,李老伯生命体征平稳,术后超声显示释放后瓣膜位置形态良好,瓣叶活动正常,跨瓣压差仅为1.8mmHg,李老伯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,现在普通病房康复治疗。
张铁须说,以往对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,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唯一可以延长生命的治疗手段,但老年患者常因高龄、高危、基础疾病众多等情况,无法耐受外科手术。此次市一院成功开展3D打印模型指导下的TAVR手术,为高龄、高危、外科手术禁忌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,标志着医院瓣膜治疗项目的再次起航,这将为我市及周边地区更多患者带来突破性医疗新技术的福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