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2025年6月28日,第26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一行16人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,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任务。其中,9名来自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业务骨干肩负重任,成为此次援外医疗的重要力量。他们秉承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中国医疗队精神,在抵达受援医院——提露内丝北京医院后,积极适应、迎难而上,迅速投入工作,以更高标准、更严要求履行援外使命。让我们一起走进援非医疗的一线,感受那些关于初心与使命、坚守与奉献的故事。
作为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,我曾无数次在设备齐全、环境优良的手术室里,熟练地完成各种复杂的手术。然而,当踏上埃塞俄比亚这片土地,执行援非医疗任务时,我深知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回忆起近日我在埃塞俄比亚提露内丝北京医院完成的首次手术,那是一例一期截骨后骨外漏伴感染需二期清创截骨的手术。手术本身对我而言并不复杂,但当我走进手术室时,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惊不已。这与我熟悉的国内手术室简直是天壤之别。简陋的房间里,斑驳的无影灯勉强照亮手术房间,而且一个手术间居然同时开始两台手术。器械台上摆放着一些老旧、型号不全的器械,许多在国内司空见惯的专业工具在这里都成了奢望。我仔细检查器械的同时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竟然没有线锯和电动摆锯!这对于截骨手术来说,简直是不可想象的。
线锯是截骨手术中必不可少的简易工具,它的缺失意味着手术时间及工程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。更让我心凉的是麻醉条件,由于医院设备和人员的限制,原本需要腰麻的截骨手术,在这里只能局部麻醉。这意味着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将保持清醒,并能感受到剧烈疼痛。那一刻,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,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专业技能的挑战,更是对医者心理承受能力和患者痛苦的严峻考验。
手术开始了,我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。我心里清楚手术虽然不难,却是一场持久仗。果然,当清理完坏死组织及感染组织,手术刀划开皮肤,骨骼暴露在我眼前时,缺少线锯的困境立刻凸显出来。我不得不使用咬骨钳一点点地咬离多余的骨骼。这不仅耗费了大量体力,更延长了手术时间。原本预计二十分钟就能完成的截骨,因器械缺失变得异常艰难。更让我心如刀绞的是,由于是局麻,病人全程保持清醒。随着开始对多余骨骼的截除,一阵阵痛苦的叫喊声从手术台上传来,一声比一声凄厉,像锥子一样刺痛着我的耳膜。我能感受到病人的痛苦颤抖,看到他紧紧攥着的拳头,每一声叫喊都让我无比揪心。在国内,这样的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,先进的麻醉技术和器械能让患者在无痛中完成手术。而在这里,我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,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力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汗水模糊了我的视线,但病人的叫喊声却不断提醒着我,必须加快速度,尽快结束这场煎熬。一个多小时对我来说无比漫长,当最后一块骨头被成功截下,缝合完毕,病人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,我如释重负,几乎虚脱。术后,我第一时间跟医疗队队长李文同志汇报了这个情况。李文队长立刻组织召开医疗队队委会,经队委会研究决定,在国内紧急购买包括线锯等一批手术器械支援受援医院。目前这批物资已在运输途中,不日将抵达并投入使用,为后续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。

陆亚东医生和当地骨科医生合影
这次手术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医疗援助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的输出,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,对人类苦难的悲悯。在简陋的条件下,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努力,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。同时,这次经历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。在缺乏先进设备的情况下,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,如何凭借临床经验和技术来解决问题,如何尽自己最大努力保障手术安全、减轻患者痛苦,这些都成为了我未来需要不断努力和提升的方向。我意识到,真正的医术,不仅仅在于是否拥有先进的工具和设备,更要有面对任何困境都能化解难题的智慧和勇气。这次手术更像是一堂深刻的职业教育课,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,也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医者的初心和使命。
一年的援非之路刚刚开始,未来还会有更多挑战在等着我。但我相信,正是这些挑战,才能磨砺我的意志,提升我的能力,让我更加深刻理解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。我希望,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当地患者解决更多实际问题,为非洲人民带去更多健康和希望。
附:陆亚东简介

陆亚东,硕士研究生,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。擅长四肢骨折、关节镜、运动医学、断指再植、肌腱神经血管移/再植、小儿骨科、慢性创面修复,骨髓炎等疾病的治疗。
一审一校 付睿
二审二校 陆亚东
三审三校 李文
